游就馆和去靖国神社的日本人

8月14日 艳阳高照 最高气温30度
写真はこちらからご覧いただけます↓
http://beijingswallow.spaces.live.com/

游就馆是靖国神社的历史陈列馆,最早开设于1882年,当时乃日本第一家军事博物馆。
5年前我去看过一次,印象中,陈设空间较小,方式也相对比较旧,主要是鄢白照片和一些物品配以文字说明为主,其中赤裸裸地宣扬“大东亚圣战”、“从白人手中解放了亚洲的殖民地”等字眼非常扎眼。记得当时带我前去的日本小伙看得也直皱眉:“原来是这么一个地方,怪不得中国政府要反对!”他也是第一次去,而之前他则一直认为首相参拜与日本固有的传统文化相关,外国无权反对。
4年前,游就馆进行了大规模翻修扩建。原入场费为300日元,如今涨到了800日元。去年刚来日本时,正褰上这里举办日俄战争百年展,走进门厅,就见大炮、军舰、火车头摆了一屋子,正在想值不值得我再掏800元大银,一个7、8岁的小男孩奔着进来,直奔鄢色大炮而去,口中大呼“格好いい!(酷毕!!)”,口气似乎就像看到了活着的数码宝贝一样。越觉得心中不是滋味,于是转身就出来了。
而这一段时间,似乎整个日本都在酝酿,其狂热程度不亚于春天的赏花了。所以今天趁机还是决定进去看一看,想知道感想何如?简单说,就是倒吸了一口凉气,一句话——“游就馆在与时具进,越来越狡猾、高明了!”。不由得心中暗自呐喊:卢沟桥和南京,千万不要落后啊!

新旧游就馆对比
今日的游就馆,相比较旧馆而言的特色:
1)历史展示时期追溯到1757年(记得不错的话),从英国等西方列强霸占印度半岛的历史开始说起,一步步地展示近代日本如何处在危急阶段,最后终于奋起走上了富国强兵之道,因为这是历史赋予日本国避免沦为殖民地的唯一出路。
2)版面设计入时,色调艳丽,适合当代人的阅读习惯。各展板的主题鲜明,通俗易懂。3)宣传手法更加多样,似有意突出不同的侧重点。如,对史实陈列部分和其他的软性宣
传部分、对展厅内内容和厅外的陈设等进行了明确的区分。即,史实部分重视展现史实,适当配以解说,条理比较清晰,不似以前的教化面孔。而软性宣传,则大大得到强化,如,不同的时段轮流上映不同的粉饰战争、讴歌日本军国主义国民“英勇抗战”的电影(看似近期刚拍的影片。如,桦太地区邮局女话务员抵抗苏军袭击最后集体自杀的故事);另外,相比较而言,厅内的陈列品较简洁、中立;而厅外则陈列了战斗机模型、打漏了的头盔等直接与战争相关的物品。
4)讲解词方面,过去用词赤裸裸,直接讴歌日本的殖民统治,如今似乎有了方针上的转变——对自己的不光彩处采取了避而不谈,或是含糊其辞的做法;对实在躲避不过的史实采取承认,但附加独自解说的方法。一方面,似乎尽量不想给人留下硬把柄;另一方面,可又达到让日本年轻人通俗易懂地接受其灌输,手法更见高明。如,在讲到所谓的“满州事件”(柳条湖事件)时,展板的大意是;“关东军对东北地区高涨的反日情绪非常恼火。于是在满州事件爆发后,立溥仪为帝,创建满洲国。”让人不可思议的是,虽然是讲解满洲事件的展板,可是却并没有对何谓满洲事件,其大致过程——何人、何地、出于何种目的作出了何事——作出说明。也不知日本人为何就不对此提出疑问?当然,其用词的背景和近年来连被视作右倾化传媒的《读卖新闻》也在不停追究侵略战争的责任,而其中,柳条湖事件为关东兵蓄意谋划一事,在日本也已是不争的事实这一背景有关。
当然,虽然手法上有所改进,但昔日的惯用手法依然隐藏在字里行间,如,在讲解为何“日中战争”会爆发之际,解说词称“由于中方不希望和平,所以卢沟桥偶发性的枪击事件演变成了长达8年的日中战争”。记得5年前,这部分的解说词称“中国共产党为了夺取政权,蓄意让日本与国民党部队交战”,甚至还列举了具体的人名及其言辞。

历史认识问题的核心
另外,在关于日本为何发动战争方面,讲解词更偏重于“日本实属无奈,才发动了这场自卫战争”,并详尽地列举出美国的经济封锁如何一步步将日本逼上了末路,解说词称“当时日本70%的石油依靠美国进口,美国对日禁运后,日本必须找到可以替代美国为日本带来能源的国家”。稍稍明白事理的人,都不难看出这句话是“日本发动了侵略战争”最好不过的证据,包括上文提到的对“伪满洲国”的记述,其实也没有否定其实质是“关东兵控制的傀儡政权”。本人个人认为,历史认识到此为此,日本与亚洲其他国家并不存在严重的分歧,关键在于接下来的步骤。对于侵略战争,游就馆摆出了一幅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势——“我就是侵略了,我就是掠夺了,可我是为了我自己的出路,不这样,我就活不下去了,我哪里有错?”
这样的思路,才是导致日本在历史认识问题与中、韩等国分歧明显的根基。如果永远这样不愿意跳出狭隘的以我为中心的框框,恐怕这方面今后将长期是个难题。

去游就馆的日本人
讲几个细节,去看看来这里的日本人的真实状态。
其一,一对60多岁的老夫妻,在满洲事变与被涂成一片红色的朝鲜半岛地图前,一边看一边愤愤地指指画画,“说得再好听,还不是一场侵略战争,要不然你怎么就跑到了别人的国土上了?”
其二,日本战败、及A级战犯处刑前留下签字的日之丸旗前,一对20出头的年轻情侣叹息不已,尤其是小伙子神情呆滞,两眼发指,望着展品,边走边发发出如念台词般的感叹声—— “战争已经结束。人人都认为终于盼到了和家人重新过上和平生活的日子。而他们,却仍然要因战争而捐躯!啊〜〜!”
其三,去看看留言簿。
很多本A4开的鄢皮大笔记本摊开在桌子上,任何人均可自由题词,翻开了其中的一本,开篇是个10岁小男孩的感想:“我终于知道了什么是战争,非常清楚、明白地知道了”(老天爷,要知道这里所说的“战争”,是以血花四溅、充当炮灰为荣,认为日本是被他国的魔爪笼罩,不得不要武装自己、以攻为守的受害者。在这里,死亡不伴有悲切、哀痛、犹豫和反悔,而是被积极推崇的美紱,因为因战争而死的人们,均是“战神”;在这里,战斗机、军舰和大炮都是备受推崇的成为神明的必备工具,而不是伴随着鲜血和死亡的杀人武器;10岁的孩子在这里感叹自己终于知道什么是战争,真让人悲愤和绝望)。
好在不光是着一种声音,且看下面。
8月2日,一名遗属的留言:“战争将众多原本可以幸免遇难的人们逼向了死亡,而这里却见不到一丝的反省。死去的祖辈就这样成为了军国主义的宣传工具,作为一名遗属,我深感不快。对英灵们,我表示足够的敬意,可对造成英灵产生的背景,绝对不可以肯定!”
8月6日,未署名男子:我第一次来靖国神社,很是失望。这里又不是主题公园。。。嘴上说得好,说什么英灵都不分阶级,可遗族年金就是有明显的差异!依靠遗族会捐款运营的靖国神社,对日本人而言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存在?难道这里不是一座仅仅被政治利用的、毫无价值的神社吗?
说起来,这里的死者之所以死去,是因为他们的行动是错误的,真能用“英灵”称呼这样的人吗?对此我表示疑问。我认为这里应该变成一座仅仅展示受害史实的资料馆。至于分开祭祀还是合在一起祭祀?我想说的是,不可以美化他们!放眼战争这个视点,我认为“昭和受难者”、“A级战犯”是罪人,对于这一点,不存在一丝一毫怀疑的可能。
36岁的未署名者:“希望日本永远不要再成为制造英灵的国家。”

以上是些零碎的例子,并非笔者有意挑拣出来的,随便翻了翻,映入眼帘的挑着拍了拍而已。可以看出,来靖国“参拜”的人,确实有些比较执迷不悟的偏颇者,但是很多人,都是普普通通、真真实实的老百姓,他们有相应的反省和对和平的热爱,这也正是日中可以在磕磕碰碰中继续相处的背景所在。